五互集團小編/O九五
近年來,全球的中暑案例有逐漸上升的趨勢
10 年間累積的中暑案例已超過 5 萬起
將近 7 成的年輕族群因運動競賽或體能訓練時產生中暑症狀
而超過 70 歲的年長者也是中暑的危險族群之一
可見得中暑防治不管在哪個年齡層都是需要學習的知識
所以這次 五互集團小編 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告訴大家
中暑或熱衰竭有什麼症狀
如何幫中暑或熱衰竭患者做降溫處理
以及在生活中該怎麼預防
中暑或熱衰竭是怎麼發生的?如何初步處理?
(↑圖取自網路)
在說明中暑或熱衰竭怎麼發生之前
我們得先了解一下身體是如何調節體溫的
身體可藉由代謝及周圍環境所產生的熱能來提高體內溫度
一旦腦部感應到體溫太高時,會透過自主神經發出調節訊號
擴張血管、加快血流並增加汗腺的分泌
多餘的熱能主要會在皮膚表面或呼吸道中,以蒸發的形式來散熱
這一系列調節過程可以讓身體維持在攝氏 37 度上下
除了蒸發的形式外
人體也可以透過空氣流動所產生的對流(如電風扇)
紅外線輻射(待在陰涼處)或冰涼物質的傳導(如冰敷)來散熱
(↑圖取自網路)
那在什麼情況下我們身體會比較容易感覺到熱呢?
我們會以體感溫度來初步評估人體對周遭環境所感覺到的溫度
體感溫度會因氣溫、濕度及風速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除了高溫環境容易提昇體感溫度之外
大於 75% 的濕度則會導致身體難以透過蒸發來散熱
相較其他大陸型氣候,台灣島嶼型氣候的夏天會比較悶熱潮濕
如果平常沒有防暑意識的話,會增加患上中暑或熱衰竭的風險
體感溫度若高於攝氏 33 度時,即需要防暑降溫
以避免身體產生各種熱傷害的症狀
(↑圖取自網路)
熱傷害是人體無法調節體溫來散熱,而產生各種病症的統稱
最常見的熱傷害疾病就是中暑及熱衰竭
從名字看起來,雖然像是兩種不同的疾病,
但熱衰竭如果處理不當,往往會惡化並進展到最嚴重的中暑
換句話說,熱衰竭某種程度上可視為中暑前兆
中暑及熱衰竭有什麼症狀?
(↑圖取自網路)
熱衰竭是因為劇烈的運動及酷熱環境流失過多的水份及電解質
無法維持心臟正常機能,導致心血管系統衰竭,可大致被視為中暑前兆
中心體溫(經肛門所測出的溫度)會微幅提高但不會超過攝氏 40 度
除了體溫上升,熱衰竭還會出現以下症狀:
• 頭暈、頭痛
• 無力虛弱
• 大量出汗、皮膚溼冷
• 臉色蒼白
• 心跳加速、姿勢性低血壓
• 噁心嘔吐
• 肌肉抽筋
當熱衰竭症狀持續惡化,人體已經幾乎無法調控體溫時
就可能出現熱衰竭以外的中暑症狀
而中暑與熱衰竭的最不同之處
在於中暑會讓體溫調節失控及中樞神經系統受到影響
因此相較於熱衰竭,中暑有另外 3 個最為嚴重的症狀:
• 中心體溫超過攝氏 40 度
• 有中樞神經異常的症狀
(如意識混亂、意識不清、情緒不穩、說話不清不楚等)
• 皮膚因無法出汗而呈現乾燥
請注意,如果發現上述的三種狀況
不要遲疑,趕快邊降溫邊送醫,不然就很危險了
中暑可依據病發原因,來區分為傳統型中暑及運動型中暑
針對這兩種中暑類型,我們分別說明如下:
• 傳統型中暑:
(↑圖取自網路)
身患心血管、神經或身心相關慢性疾病的年長者(年齡大於 70 歲)
該體溫調節的能力比一般人來得差,容易有傳統型中暑的風險
此外,長期服用抗膽鹼藥物可能會抑制排汗
降血壓藥物如抗交感神經藥物也可能會影響心血管系統對體溫的調節
娛樂性藥物如安非他命容易讓身體產熱
這些藥物可能會影響人體散熱的效能
• 運動型中暑:
(↑圖取自網路)
7 成運動型中暑患者是在運動已超過身體所能負荷的狀態下發生中暑
這類患者多數為年輕且身體機能健全的族群
運動型中暑是怎麼致病的呢?
持續劇烈運動下的肌肉會不斷收縮產熱
加上高溫高濕度的環境,大大提高體內溫度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了解到,一旦有人發生熱傷害
旁人首先要快速分辨這是熱衰竭還是中暑
也就是量測體溫是否超過 40 度,並觀察精神以及意識狀態有沒有改變
如果暫時只是熱衰竭,可以先嘗試降溫
之後觀察是否發生體溫持續升高,或意識狀態變化等中樞神經問題
症狀若是持續惡化,就要送醫
反之,如果一看就是體溫過高、意識出現變化的中暑情形
那就不用遲疑了,趕快邊降溫、邊送醫
中暑或熱衰竭要如何降溫處理?
(↑圖取自網路)
出現上述熱衰竭或中暑症狀,建議在送醫治療前
盡可能在 30 分鐘內(當然越快越好)先為患者降溫
這麼做不僅能減緩身體的侵害,也能增加患者獲救的機會
所以初步的處理是非常必要的
有關中暑及熱衰竭的降溫處理 8 步驟,我們整理如下:
1. 將患者移至陰涼處,揭開多餘的衣物
2. 如果沒有出現噁心嘔吐或意識不清的症狀
患者可以喝濃度0.1-0.2% 的食鹽水或運動飲料來補充水份及電解質
3. 讓患者保持躺平的姿勢,抬起患者雙腳高於頭部的位置
有利於下肢血液回流
4. 持續往患者身上灑水降溫
5. 準備多條毛巾泡在裝有冰塊或冷水的桶子
6. 將冰冷的毛巾敷在患者的頸部、雙側腋下及鼠蹊部
灑水動作不可中斷
7. 每 3 分鐘更換一次毛巾
8. 10 到 15 分鐘之後結束降溫的處理
中暑及熱衰竭要如何預防?
炎炎夏天,不只要懂得防曬
還要留意身體是否有過熱,或難以散熱的問題
對於常在戶外運動的朋友,除了保持體內水份及電解質的充足
適當的休息及降溫能避免體溫過熱
我們可以藉由下列預防措施,確保身體能有效散熱
遠離中暑及熱衰竭的來襲:
1. 做好防曬措施:
(↑圖取自網路)
過度受到太陽的曝曬容易影響身體的散熱
所以透過防曬衣物、太陽眼鏡及防曬乳的挑選,做好防曬措施
2. 補充足夠的水份:
(↑圖取自網路)
不管活動程度為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份
不用等到覺得口渴的時候才喝水,養成一天喝至少 2000 cc 的開水
開始運動前就要補充水分,運動後也別忘記
常在戶外工作或運動者,建議每小時喝 2~4 杯的水(一杯為 240 cc )
此外,避免用含酒精或高糖份飲料來補充,以免身體流失更多的水份
3. 選擇較不熱的時段運動:
(↑圖取自網路)
可以選擇清晨或傍晚的時段出外運動,減少受到太陽的曝曬
另外,要適時中斷運動的進行,可於陰涼處稍作休息
避免長時間在戶外的劇烈運動使得中暑機會大增
4. 挑選寬鬆輕量的穿著:
(↑圖取自網路)
厚重衣物會影響身體散熱的效果,故可挑選寬鬆、輕便的衣物來穿
5. 攜帶冰袋或冰毛巾:
(↑圖取自網路)
如果需要長時間待在酷熱的環境中,將冰袋或冰毛巾裝入保冷袋
使用時可敷在頸部及腋下降溫
6. 避免待在空調不佳的車子裡:
(↑圖取自網路)
如果車中沒有開啟空調
封閉的車子裡因空氣流動有限而讓裡頭的溫度不斷上升
7. 檢查服用的藥物是否容易中暑:
(↑圖取自網路)
上述提到的抗交感神經藥物及抗膽鹼藥物可能會影響體溫調節
長期服用這些藥物者可以向醫師諮詢有關中暑方面的問題
最後,小編希望大家都要記住以下幾件事情:
1. 台灣氣候高溫潮濕,是容易發生熱傷害的地方
2. 熱傷害可分成熱衰竭跟熱中暑,兩者有程度上的不同
許多台灣人都會把熱衰竭和中暑混為一談
不少人去急診說自己是中暑,但通常都是熱衰竭
如果你是真的中暑,大概沒辦法自己走進急診
因此要學會分辨熱衰竭跟中暑
3. 熱衰竭的時候,體溫雖然上升,人也很不舒服
但體溫沒有完全失控,也還能流汗、意識狀態還是清楚的
4. 熱中暑時,體溫恆定的機制已經失控,體溫會超過 40 度
甚至可能無法排汗,大腦也受到熱傷害影響
導致中樞神經的異常,出現意識狀態的變化
5. 熱衰竭時,可以一邊降溫,一邊觀察變化
如果無法順利降溫或緩解症狀
或進一步出現熱中暑的症狀,就要立刻送醫!
6. 熱中暑真的發生時,就要立刻邊降溫邊送醫,不然可能會死人的!
7. 別忘了上面提到的中暑的預防方式,預防勝於治療!
喜歡這篇嗎??
您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
喜歡我們請繼續支持我們、訂閱我們
推薦好文傳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