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年來,全球的中暑案例有逐漸上升的趨勢 📈️

台灣夏天均溫約落在攝氏33度左右,最高溫時更達攝氏37度以上

中暑是一個死亡率極高的疾病,若處理不當是會導致嚴重後果的

所以中暑防治不管在哪個年齡層都是需要學習的知識 👨🏻‍🏫

所以這次透過這篇文章告訴大家中暑或熱衰竭有什麼症狀!

如何幫患者做降溫處理以及在生活中該怎麼預防

 

b_simple_76_1M

 

🌞️ 中暑或熱衰竭是怎麼發生的?

sweat-heatstroke
(↑圖取自網路)

首先,我們得先了解一下身體是如何調節體溫的

身體可藉由代謝周圍環境所產生的熱能來提高體內溫度

一旦腦部感應到體溫太高時,會透過自主神經發出調節訊號 ⚠️

擴張血管加快血流增加汗腺的分泌

多餘的熱能主要會在皮膚表面或呼吸道中,以蒸發的形式來散熱

這一系列調節過程可以讓身體維持在攝氏37度上下 🌡️

除了蒸發的形式外,人體也可以透過空氣流動所產生的對流

紅外線輻射或冰涼物質的傳導來散熱

061501.jpg_1140x855

(↑圖取自網路)

那在什麼情況下我們身體會比較容易感覺到熱呢?

大於 75% 的濕度則會導致身體難以透過蒸發來散熱 🥵

相較其他大陸型氣候,台灣島嶼型氣候的夏天會比較悶熱潮濕

如果平常沒有防暑意識的話,會增加患上中暑或熱衰竭的風險

體感溫度若高於攝氏 33 度時,即需要防暑降溫 📉️

以避免身體產生各種熱傷害的症狀!!!

 

b_simple_76_1M

 

🌞️ 什麼是中暑?熱傷害分為三大類型

sunshine-1080x561

(↑圖取自網路)

人體需要透過排汗來散熱調節體溫~~~

若人體無法透過流汗等相關機制,有效降低體溫

也就是身體產能 > 散熱,就很容易出現「熱傷害」的現象

而熱傷害分了幾個等級,中暑是其中最嚴重的類型!

所以我們常常口語說的中暑,其實依照醫學上的熱傷害分類

依照嚴重程度,可區分為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三個類型與階段

🔽️ 1.  熱痙攣 Heat cramps (嚴重程度輕,意識清醒)

 

Bahayanya-Dehidrasi.jpg

(↑圖取自網路)

熱痙攣通常是在人體在高溫下長時間活動或運動~

導致大量出汗使身體水分流失,補水卻沒有補足鹽分

造成血液中的鈉、鉀離子濃度降低 🩸

導致肌肉出現不自主的抽搐或疼痛的症狀與特徵!

應立即至陰涼處休息、按摩肌肉舒展 🙌️

🔽️ 2.  熱衰竭 Heat exhaustion (嚴重程度中,意識多為清醒)

woman-with-heatstroke.jpg

(↑圖取自網路)

比起熱痙攣屬於較嚴重的症狀!

主因處於高溫悶熱的環境,大量出汗導致水份、鹽份流失過多

進而出現脫水的狀況,體溫約落在 37℃~40℃之間

常見的症狀有臉色蒼白、虛弱、噁心、嘔吐、頭痛頭暈 🤮

需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處,除去外衣並以冷毛巾擦拭、適度灑水降溫

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給予水分或電解質飲料,必要時須送醫

🔽️ 3.   熱中暑 Heat Stroke (嚴重程度高,意識多為模糊、無意識)

11.png

(↑圖取自網路)

又稱為「中暑、中暑高熱」,屬於熱傷害中最嚴重的類型

人體因中樞體溫調節失常、無法正常排汗,導致體內累積過多熱量

最主要的症狀就是體溫飆高(常超過40℃) 🤒️ 🌡️ 

並出現皮膚乾熱、無汗、頭暈、心跳過快、抽搐、休克等症狀

若出現熱中暑的情況,甚至還可能併發橫紋肌溶解症!

立即送醫,延遲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的傷害,死亡率也較高

 

b_simple_76_1M

 

🌞️ 中暑常見的 9 大明顯特徵與症狀

woman_bicycle_tired.jpg

(↑圖取自網路)

中暑特徵與症狀,因為患者的熱傷害程度,有不同症狀的區分~

統整較明顯的特徵與症狀,觀察人體是否已經受到熱傷害 👇🏻

1. 肌肉感到疼痛、四肢無力

2. 臉色蒼白、覺得虛弱

3. 感到噁心、嘔吐

4. 大量出汗、皮膚濕冷

5. 頭痛、頭暈

6. 心跳加速、血壓降低

7. 體溫升高、皮膚無法出汗而乾燥

8. 意識不清/混亂、說話不清楚

9. 失去意識、昏迷

 

b_simple_76_1M

 

🌞️ 中暑怎麼辦?要如何降溫處理?

heat-exhaustion (1).jpg

(↑圖取自網路)

出現上述熱衰竭或中暑症狀,建議在送醫治療前 🚑️

盡可能在 30 分鐘內(當然越快越好)先為患者降溫~

這麼做不僅能減緩身體的侵害,也能增加患者獲救的機會

所以初步的處理是非常必要的!!!

依照衛福部健保署建議,掌握下列 5 大步驟

都能在第一防線達到正確的初步處理~

📢️ 口訣:陰涼 > 脫衣 > 散熱 > 補水 > 送醫 (涼脫散補送)

1. 陰涼

立刻將患者移至通風陰涼處休息。

2. 脫衣

去除患者身上多餘的衣物、配件,以利患者能散熱與保持順暢呼吸。

3. 散熱

可用濕冷毛巾擦拭患者身體,或將冰冷的毛巾敷在患者的頸部、雙側腋下及鼠蹊部,並以搧風、灑水方式幫助患者降溫。

4. 補水

若症狀輕微者,一般短時間會恢復意識或持續保持意識清醒,可適度給予飲水、食鹽水或運動飲料來補足流失水分與電解質。

5. 送醫

若患者意識清醒但 10- 15 分鐘左右降溫無明顯改善或症狀惡化 亦或是 意識不清楚超過 5~10分鐘者,就應立即送醫,避免延誤治療。

 

b_simple_76_1M

 

🌞️ 如何預防中暑及熱衰竭?

Heat-exhaustion.jpg

(↑圖取自網路)

炎炎夏天,不只要懂得防曬 🕶️ ☂️

還要留意身體是否有過熱,或難以散熱的問題~

對於常在戶外運動的朋友,除了保持體內水份及電解質的充足 

適當的休息及降溫能避免體溫過熱🤒️ 🌡️ 

這邊也與大家分享,可以透過下列預防措施,來確保身體能有效散熱

遠離熱痙攣、熱衰竭及熱中暑的熱傷害!!!

🔽️ 1.  做好防曬措施:

Portejarea-pielii-părului-și-ochilor-de-radiațiile-ultraviolete.jpg

(↑圖取自網路)

過度受到太陽的曝曬容易影響身體的散熱

善用工具防曬很重要 👒️

可以利用防曬衣物、太陽眼鏡、遮陽帽、陽傘等做好防曬措施

 🔽️ 2.  補充足夠水份: 

why-drink-water-1255x676.jpg

(↑圖取自網路)

不管活動程度為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份 💧️

不用等到覺得口渴的時候才喝水,養成一天喝至少 2000 cc 的開水

開始運動前就要補充水分,運動後也別忘記~

常在戶外工作或運動者,建議每小時喝 2~4 杯的水(一杯為 240 cc )

此外,避免用含酒精或高糖份飲料來補充,以免身體流失更多的水份

 🔽️ 3.  避免在最高溫時在外曝曬: 

runner-sunshine-city-sh-13962439401df45c64201c35b5ff8fbe.jpg

(↑圖取自網路)

10-14點間紫外線最強!!!

可以選擇清晨或傍晚的時段出外運動,減少受到太陽的曝曬

另外,要適時中斷運動的進行,可於陰涼處稍作休息

避免長時間在戶外的劇烈運動使得中暑機會大增

 🔽️ 4.  穿著透氣、輕薄材質衣服: 

bieganie-po-plazy-czy-jest-zdrowe-wady-i-zalety-biegania_3707585.jpg

(↑圖取自網路)

厚重衣物會影響身體散熱的效果,故可挑選透氣、輕薄的衣物來穿 👕️

🔽️  5.  攜帶保冰袋或冰毛巾: 

man-in-glasses-with-ice-pack-on-shoulders.jpg

(↑圖取自網路)

如果需要長時間待在酷熱的環境中,將冰袋或冰毛巾裝入保冷袋

使用時可敷在頸部及腋下降溫

 🔽️ 6.  避免待在悶熱不通風的車內: 

DLYgoFQXcAUwZU6.jpg

(↑圖取自網路)

如果車中沒有開啟空調 🌬️

封閉的車子裡因空氣流動有限而讓裡頭的溫度不斷上升

🔽️ 7.  檢查服用的藥物是否容易中暑:

dawa.jpg

(↑圖取自網路)

上述提到的抗交感神經藥物及抗膽鹼藥物可能會影響體溫調節

長期服用這些藥物者可以向醫師諮詢有關中暑方面的問題 💊️

 

b_simple_76_1M

 

最後,小編提醒大家 🙋🏻

台灣氣候高溫潮濕,是容易發生熱傷害的地方!

熱中暑時,體溫恆定的機制已經失控,體溫會超過 40 度

甚至可能無法排汗,大腦也受到熱傷害影響 🧠

導致中樞神經的異常,出現意識狀態的變化

真的發生時,就要立刻邊降溫邊送醫,不然可能會致死唷!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五互生活樂活誌 的頭像
    五互生活樂活誌

    貓小姐樂活誌

    leereek10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